南宫国际













初心不泯,使命如磐,荒漠变绿洲——八步沙林场“六老汉”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侧记

2019-07-09 09:58:22 58

初心不泯,使命如磐,荒漠变绿洲——八步沙林场“六老汉”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侧记

  烈日炎炎,黄沙飞舞。茫茫沙丘上,六个佝偻的侧影艰难前行,被大捆黄草压弯了腰。

  大屏幕上,八步沙林场第一代治沙人的这幅剪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。

  “过去 ,一夜大风沙骑墙,早上起来驴上房,如今 ,风沙变风景 ,黄沙变黄金 。”台上,郭万刚动情讲述着八步沙的巨变;台下,生态环境部领导、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、在京派出机构 、直属单位领导班子齐聚一堂 ,聆听时代楷模的动人故事。

  这就是7月5日上午生态环境部举办的“时代楷模”古浪县八步沙林场“六老汉”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现场的一幕。

  5名报告团成员娓娓道来三代人治沙的始末 ,与会人员细细品味初心和使命的力量。初心 :担当作为,鏖战八步沙

  “老黄毛风刮起来的时候 ,天都是黑的,什么都看不见 。”第二代治沙人、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这样描述家乡的沙尘暴。

 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 ,生态环境脆弱,千里山,万亩沙 。132公里长的风沙线,犹如一条移动的巨蟒,吞噬着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庄稼地 。这里干旱缺水 、沙多林少 ,要播撒绿色 ,何其困难 。

  然而 ,38年前,古浪县八步沙的郭朝明、贺发林、石满、罗元奎、程海、张润元六人勇挑重任,带头打响了治理荒漠、守护家园的攻坚战。

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这样的担当精神从哪里来 ?张润元道出了答案:“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和村干部。”治沙合同上的6个红指印,就是他们的初心。

  6双手,6把铁锹,7.5万亩流沙,战天斗地、顽强抗争的岁月开始了。

  “这一干,就再也没有回头。”郭万刚说。为了共同的承诺,六老汉不畏艰难  、实干苦干,把家搬进八步沙。没有房子,他们就在沙地里找一块相对坚固的土层 ,挖出成年人身材大小的地坑,架上草木,铺上被子 ,和衣而睡 。看着地坑草窝、白水泡馍,听众不时有人在衣兜里掏出纸巾,擦拭眼角 。六老汉用“一铁锨沙  、一棵树”的土办法,起早贪黑 ,第一年种树造林一万亩。然而 ,期待中的绿色并没有如期而至。“几场大风刮过,近一半的树苗子就被沙子埋掉了。”郭万刚眉头紧锁,“几经摸索,六老汉才总结出‘一棵树,一把草,压住沙子防风掏’的治沙方法。”黄沙不负有心人。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,雨水多,墒情好,大部分树苗得以成活。郭万刚说:“吃的苦总算有了回报。”这时 ,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,有不少人趁机偷偷吸一吸发酸的鼻子,清一清干涩的嗓子。一名青年干部陷入沉思 ,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初心:“作为一名生态环保人,我要坚决扛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,以绿水青山筑牢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” 。

  传承:接续奋斗,一张蓝图绘到底治沙,是人和沙漠的对峙,更是人和岁月的较量 。当年,六老汉立下约定,每家必须有一个治沙继承人。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 ;子又生孙 ,孙又生子,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”。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,第二代、第三代治沙人初心不改,矢志坚守,接过铁锹走进八步沙 。

  “上世纪90年代后期 ,天越来越旱,我们决定打井。”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说起毕生难忘的惊魂一刻 ,“我在井底摸索着剪断了铁丝 ,用劲将吊钩撬了下来。突然 ,吊钩跃出水面 ,向井口飞窜而上,钢绳缠住了绑在我身上的安全绳 ,拉着我窜升了二三十米后 ,又拖着我向井底跌去 !”

  原本在低声感叹治沙不易的人突然停了下来,所有人都屏息凝神,为他捏了把汗。“在头晕目眩的震荡中,我绝望了。心想 ,老爹爹留给我的事还没做完……”贺中强有些哽咽。后来 ,死里逃生的他,跪在父亲遗相前,大哭了一场 ,发誓豁出性命也要斗赢黄沙。

  “这几年 ,我曾迷茫过,也犹豫过。”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坦言 :“我也羡慕在大城市上学、打工的同学,有时候我会刻意回避他们 ,怕他们看见我灰头土脸的样子,怕他们讲外面的精彩世界 。”

  年轻的郭玺语调平稳,却格外让人心疼。“可是 ,想起在爷爷病榻前做出的承诺 ,我便不再动摇 。”第三代治沙人信念坚定。38年来,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完成治沙造林21.7万亩,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.6万亩。对于三代治沙人来说,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,那这件事就是治沙 。如果一生只挂念一件事,那这件事就是护林 。

  “这个季节,沙漠里的花次第盛放,十分美丽。我爱人说,结婚纪念日不要别的,采一把花送她就行。”第三代治沙人 、八步沙林场技术员陈树君摆着手说,“沙漠里开花多不容易,我哪舍得采。”

  治沙人或许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,但他们精诚所至,把沙海变成了花海 。“我们要像他们那样,对待事业和工作一干到底 、永不言弃,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滴水穿石的恒心,一张蓝图绘到底,全心全力促发展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,推进伟大事业,书写好实现中国梦的恢弘篇章。”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。

  改变  :牢记使命,探索治沙又致富“当初治沙 ,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。”陈树君这样看待治沙人的使命 。

  治沙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,但经济效益还不尽如人意。破解致富难题 ,是新时代赋予新一代治沙人的使命。治沙技术不断改进,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,沙产业蓬勃发展 。勇于探索、唯实创新的治沙人,从不缺进取精神 。

  “首先得科学治沙,管护好林木。”陈树君说 。2016年夏天,林区内发生虫害,花棒大面积死亡。通过虫情监测仪,陈树君很快找到罪魁祸首,迅速扑灭虫害。

  随着治沙规模扩大 、标准提高,治沙方式也在从人力向机械转变。“我学会了驾驶装载机、挖掘机  、抱草机等大型车辆 。”郭玺羞涩地笑着说 。

  一次偶然的机会,陈树君了解到,有着“沙漠人参”美誉的肉苁蓉是一种经济价值不错的中药材 ,可以寄生在梭梭树根部。于是,他们引进设备、学习技术 ,还流转了黄花滩移民区沙化严重的土地,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。

  如今,当地3000多农户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 ,还有在肉苁蓉种植基地务工的稳定收入 。

  林下经济是又一个突破口 。林场与农户合作成立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,注册“八步沙溜达鸡”商标,养殖沙漠土鸡 。“去年腊月,5000多只鸡销售一空 。”陈树君难掩自豪 。

  乘着网络的东风,八步沙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治沙”模式,对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,争取公益治沙资金和志愿队伍,治沙力量日渐壮大。

  从筚路蓝缕艰难治沙到绿意盎然“点沙成金” ,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三代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忠于使命、信守誓言。

  “当前 ,我们正处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,要以他们为榜样,大力弘扬他们身上蕴含的担当精神、拼搏精神 、进取精神、愚公精神,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,不断推动我们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。”会上 ,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勉励同志们 。


友情链接





XML地图